巴以冲突的历史溯源(十五)

2006-10-27 22:51 阅读(?)评论(0)

巴以冲突的历史溯源(十五)

袁峻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的召开,拉开了中东和平进程的序幕。与以色列的多年斗争,使得阿拉法特认识到:巴以双方谁也无法通过战争消灭另一方。于是,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阿拉法特领导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也开始了与以色列的和平谈判,以期寻求政治解决的途径。

年轻时一直致力于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阿拉法特曾发誓终身不娶。用他自己的话说:“命中注定我与巴勒斯坦事业结合。” 马德里和会的召开为巴以和平带来了一线曙光,也使得颠沛流离了半大辈子的阿拉法特在生活上趋于了平稳 。于是,在这年秋天,时年62岁的阿拉法特与比自己年轻34岁的苏哈·塔维勒 (Souha Tawill)女士结为伉俪。

苏哈1964年6月17日出生于耶路撒冷的一个名门望族。父母都是巴勒斯坦人,信奉希腊东正教。苏哈的父亲达乌德·塔维勒毕业于牛津大学,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母丽蒙达·达乌德是一位著名的巴勒斯坦女战士,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创办了巴勒斯坦人的第一家通讯社。

苏哈的童年是在耶路撒冷、纳布卢斯和拉姆安拉度过。她在拉姆安拉的国民学校念完高中后,以优异的成绩被选送去法国巴黎的苏尔本大学深造,并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她在巴黎从事了两年新闻工作。

 1988年,阿拉法特与苏哈在突尼斯巴解总部相识。当时阿拉法特已是花甲之年。从法国来突尼斯开会的苏哈一出现在他面前,他就被她的美貌和才华所打动。1989年,阿拉法特访问法国,正好又是由苏哈负责礼宾和翻译工作。这使得两人有机会相互接近。金发披肩、聪明活泼的苏哈给阿拉法特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此后,苏哈离开了巴黎,开始为阿拉法特总统做机要通讯工作,并担任他的经济顾问。1995年7月24日,阿拉法特和苏哈的女儿在巴黎诞生,取阿拉法特母亲之名扎赫瓦,意为希望与美丽。

 1992年4月7日晚,阿拉法特乘坐阿尔及利亚民航“安-26”型客机飞往利比亚萨拉地区视察巴勒斯坦游击队营地。这架客机在飞行途中遭遇一场特大沙暴,与地面失去了无线电联络,飞机及其乘客失踪。这一消息传出后举世震惊,但阿拉法特居然在机身断成三截的情况下死里逃生。

1993年9月,阿拉法特代表巴勒斯坦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华盛顿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从而拉开了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帷幕。为了表彰阿拉法特为和平做出的贡献,199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博瓦尼和平奖”。

1993年9月,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拉宾与巴解主席阿拉发特抛开纷杂的国际调解,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达成了和解协议,即所谓的“奥斯陆协议”。

根据奥斯陆协议,巴以双方又签署了《加沙-杰里科协议》和《西岸和加沙地带过渡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里科地区开始实行自治。

1994年7月11日,阿拉法特结束27年的流亡生活,回加沙定居。同年,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外长佩雷斯一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6年1月,巴勒斯坦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大选,在大选中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自治政府)主席,并于2月12日就职。1996年4月阿拉法特再次当选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

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闯入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勒斯坦人民起义,从而导致巴以之间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以色列在不断加紧对巴自治区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的同时,把攻击的矛头直指阿拉法特,并一再指责阿拉法特是恐怖主义的“幕后主使”。

2001年12月3日,以色列军队入侵巴控城市拉姆安拉,并将阿拉法特“围困”在官邸中。以方指责阿拉法特领导的巴民族权力机构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实体”,并决定断绝同阿拉法特的联系。12月22日,以色列内阁决定,禁止阿拉法特离开拉姆安拉前往伯利恒参加圣诞节庆祝活动。从此,阿拉法特失去了行动自由,一直被以色列“软禁”在拉姆安拉的官邸内,人身安全一度受到严重威胁。

2002年3月底,由于以色列境内发生自杀式爆炸事件,以政府随即宣布将阿拉法特视为“敌人”,对其采取了“绝对孤立”政策。此后,以色列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多次围困阿拉法特官邸,并采取了断水、断电及摧毁官邸内建筑物的极端手段,向阿拉法特施压。阿拉法特一直被围困在拉姆安拉的官邸内,人身安全一度受到严重威胁。与此同时,以政府多次表示阿拉法特退出决策层是巴以恢复和谈的前提条件之一。以布什总统为首的美国政府也对巴民族权力机构施加了极大的压力,并把中东和平进程受挫的责任归咎于阿拉法特。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表示“巴勒斯坦必须更换领导层”。

为了推动巴以和谈,阿拉法特领导下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在2003年3月进行改革,设立总理职位。随后,巴以双方实现了首次总理会谈。然而,随着巴以冲突再度加剧,以色列再次把责任归咎于阿拉法特。2003年9月11日,以色列安全内阁以阿拉法特是“和平绊脚石”为由,决定“原则上”将阿拉法特驱逐出巴勒斯坦。以政府官员甚至声称,杀死阿拉法特也是一种选择方案。面对以色列的威胁,阿拉法特表示:没有人可以把我赶走。

2004年以来,以色列政府不断向阿拉法特发出威胁。哈马斯领导人亚辛、兰提西等人相继被“定点清除”后,以色列高级官员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暗示,阿拉法特可能成为以下一个袭击的目标。沙龙也多次宣称不再遵守与美国商定的不伤害阿拉法特的承诺。9月22日,沙龙表示将在适当时机用对付亚辛和兰提西的手法对付阿拉法特。

由于遭受以色列的长期“软禁”,阿拉法特的身体每况愈下,2004年10月27日,阿拉法特健康状况出现恶化。在以色列方面的允许下,阿拉法特29日走出了被困近三年的官邸,离开了巴勒斯坦的土地,取道约旦前往法国巴黎郊的佩西军医院进行治疗。

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在巴黎逝世。

 

巴以冲突的历史溯源――目录

一、历史上的巴斯坦

二、联合国181号决议

三、第一次中东战争

四、第二次中战争

五、第三次中东战争

六、第四次中东战争(上)

七、第四次中东战争(下)

八、戴维营协议

九、巴解

十、第五次中东战争

十一、拉宾遇刺

十二、巴以和平的曙光

十三、阿拉法特(上)

十四、阿拉法特(中)

十五、阿拉法特(下)

  最后修改于 2006-11-11 21:46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