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的历史溯源(八)

分类:袁峻
2006-08-13 22:43 阅读(?)评论(0)

巴以冲突的历史溯源(八)

袁峻

四次中东战争,都以阿拉伯方面一次次地咽下失败的苦果而告结束。以色列国控制的土地从原来联合国181号决议划定的1.5万平方公里,扩大到包括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地区,以及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等在内的共约6.5万平方公里。以色列控制的土地区域越打越大,引起了阿拉伯人的思索。阿拉伯世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了:企图用武力来消灭以色列已经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了。同样,第四次中东战争也让以色列的和平人士认识到:单纯用军事手段来消除阿拉伯威胁的做法,也不会给以色列带来持久的和平。于是,以色列的领导人也产生了“以土地换和平”的思想。

1977年1月,美国新任总统吉米·卡特上台,阿以关系出现了转折。卡特总统推行的平衡阿以双方利益的新中东政策,使得以色列不得不在和平问题上做出一些让步。同时,由于埃及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也希望谋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发展国内经济。于是,在美国的斡旋下,埃以和平初现端倪:以色列同意归还在战争中占领的包括西奈半岛在内的所有埃及领土,而埃及则放弃消灭以色列的敌对政策,承认以色列的合法存在。

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突然宣布访问以色列。尽管萨达特在访问以色列之前先到叙利亚访问,试图向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解释埃及的立场。但是,萨达特和阿萨德的会谈最后还是变成激烈的争吵,埃及与叙利亚两国长期亲密的友好关系就此结束。但在访问以色列时,萨达特发表的讲话:“既然你们愿意和我们共同的生活在世界的这个地区,那么我真诚的告诉你们:我们欢迎你们同我们一起生活。”让世界看到了中东和平的希望。萨达特的这番话更使以色列人流下了眼泪。

1978年9月6日――17日,应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华盛顿附近的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就和平解决中东问题举行会谈。会谈后埃以双方签 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这就是所谓的《戴维营协议》。《戴维营协议》的签订,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

《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主要内容有:在为期五年的过渡期内,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居民实行自治和成立自治政府,以色列负责安全,约旦参加警察部队;允许以色列在规定的地方保留军队;五年内由埃、以、约同当地巴勒斯坦人民代表讨论决定这两个地方的归属问题;邀请约旦参加中东和平问题的谈判。

《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规定:西奈半岛主权归埃及所有,埃、以在3个月内签署和平条约;在和平条约签署后的39个月内,以色列从西奈的部分地区撤出后,埃及同以色列即建立外交关系;和平条约签署23年内,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以色列在西奈半岛的军用机场转交埃及,作为民用;允许以色列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蒂朗海峡和亚喀巴湾;定居点问题由以色列议会在两周内讨论决定。

《戴维营协议》签署后,以色列除了拒绝交出位于亚喀巴湾附近的塔巴地区外,均按《埃以和平条约纲要》的约定分期撤出了西奈半岛。但是,由于《戴维营协议》遭到包括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内的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而以色列也不愿轻易放弃对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军事控制,《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未能实施。 

1980年1月,埃及和以色列双方互派大使,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一些激进的阿拉伯人看来,作为阿拉伯联盟的盟主的埃及单独与阿拉伯共同的敌人――以色列媾和,无疑是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背叛。埃及与以色列建交更引起了整个阿拉伯世界愤怒。埃及本国的激进分子,也对萨达特总统的“背信弃义”感到愤怒。1981年10月6日,在开罗举行的阅兵式上,一群士兵突然向主席台上的萨达特开枪,萨达特当场死亡。

但是,没有了埃及参与的阿拉伯联军显然更不是以色列的对手。而且阿以和平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在埃以建立外交关系后,阿拉伯国家也逐步了承认了以色列,这样一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获得的支持也就越来越少。巴勒斯坦问题也就不再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问题,而变成了单纯巴勒斯坦人自己的问题了。

(未完,待续)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