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七)——米国的校车

2012-05-26 09:31 阅读(?)评论(0)
 

 

西行漫记(七)——米国的校车

 

今年年初,国内发生的一系列“校车”的安全事故,引发了大家对校车的讨论。这回趁着来米国的机会,俺也特意观察了解了一下米国校车。跟米国人对于大车的喜好相同,米国的校车做的也很大、很壮,像一辆封闭加座位的大卡车,光突出在前面的大车头就能撞烂一辆小轿车。校车统一刷成黄色的,也及其醒目,再加上交通规章对于校车的特殊关照,所以孩子们上学途中的安全性是有保证的。

由于米国的校车有诸多 “特权”,所以校车是专用的,只能用来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不做它用。这样,校车的利用率就是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充分利用校车,管理部门特意把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上下学时间错开,比如,高中7点上课、初中7点半上课,小学8点上课。这样校车可以先接高中生,再接初中生,最后接小学生。当然,具体的校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线,也会随着学生们的变动而变动,以求达到最合理。在米国,让我印象最深的校车,不是校车的结实,也不是校车拥有的行车特权。而是在费城的一所小学门口看到的:学校老师迎接一位校车送来的坐轮椅的学生的场面。校车是特制的贴有残疾人的标识,学生端坐在轮椅上,升降机正把轮椅车从校车上降下来,四名老师在周边帮忙。

米国和中国的国土面积差不多大,但人口只有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多一点。即便是在城市里,人们居住的也很分散,而学校的设置又不能过于分散,所以,政府就要想办法解决学生上学的交通问题。加上米国国家的富裕,校车也就应运而生了。虽然校车对于孩子们的上学提供了方便,但是,也有很多弊端,比如:浪费是显而易见的,有的校车在公路上开了很久,车上只有12个孩子既浪费了金钱和能源,也污染了环境。而校车的专用性,也使得校车的空置率很高,在开学的日子里,一天也只使用3-5个小时。羊毛出在羊身上,米国校车高昂的成本支出都是必须由纳税人来买单的。在米国,每家每户缴纳的房产税中的很大部分是学校的经费,校车是其中最大的一笔开支。此外,在大城市中,校车对于交通的影响也很大,每当校车出没的时候,堵车也就在所难免。

校车管理成本的高企,也使得欧洲国家不敢轻易地效仿米国。比如在德国,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来“替代”校车。政府和公共交通管理当局围绕着学校上下学的时间,来合理编排公交、铁路等的运输时刻表。延伸到各个村镇的公交车,不仅解决了学生们上下学的交通,也解决了不开私家车的老师和其他工作者们的交通问题。这不仅可以降低整体社会的管理的费用,也更加环保。更可以让纳税人直接获益:德国的房产税远低于米国。

年初发生的几起所谓的“校车”安全事故,引发了学龄少年儿童家长对“校车”的期盼,一些汽车厂商也希望藉此商机发财。今天还看到新闻节目里对校车设计的报道。但我觉得,在我国,大规模地使用校车是不现实的。这么大量的购置成本的投入,庞大的日常管理费用,对于多年来连法定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都达不到的地方政府,根本不可能拿出钱来搞校车。即使做做样子买几辆校车,也只会用在官办的政府机关幼儿园或其他一些“重点学校”,真正需要乘车上学的农村学校是不会有这种“福利”的,进一步加剧公共教育的不平等。如果真有钱买车,我到觉得还不如先把农村的学校校舍盖结实一些,提高一下农村学校的老师的收入。

不论与米国比还是与欧洲比,中国都是不富裕的。中国的人口居住的密度相对集中,所以在解决学生上学交通这个问题上,我国应该向德国学习。在我国的城市里,小学和初中都可以安排就近上学,根本没有必要安排专用的“校车”来接送孩子上学。即使在集中度相对分散的农村,对于上学路程较远的学生,政府可以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上课时间和路程稍远学生的居住社区,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公交线路和时刻表,一样可以达到“校车”的运送学生上下学的目的。这样不论从前期投入,还是日常运营上,都更经济环保,也更容易实现。

 

西行漫记(一)

西行漫记(二)——威斯巴登

西行漫记(三)——初识米国

西行漫记(四)——米国印象

西行漫记(五)——行走在米国

西行漫记(六)——吃在米国

  最后修改于 2012-11-29 22:16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